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欧陆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云南省欧陆注册农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8836214566
传真:400-022-3299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zmthr.com/
经营范围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澳门娱乐挂机-地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0-30 20:26   

  澳门娱乐挂机-地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2]。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淮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产中为主,产后的自加工能力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产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自消化能力较差,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系统的净化,如菌渣再利用问题,除部分菌农将其用于大田生产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积在菇棚周围和道路边,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污染源。

  内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内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3]。

  2.1.1明显的比较效益。比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经济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生产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生产明显高的经济优势。调查信息表明:淮阴区丁集镇农户以前大棚黄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闲置状况,一是不利于大棚养护,二是闲置时间内基本无经济收益。随着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该镇农户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条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黄瓜采收后的半年闲置时间(5~10月)可种植3~4茬草菇,可获纯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节常年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栽培,至翌年7月结束,可收6~10茬,每幢标准棚(50m×7m)可获纯收益20000元左右。从比较效益来看,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兴的优势产业,它能够为淮安市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希望。

  2.1.2强势主体发展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不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并遵循市场规律,任何发展干预都不会对产业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在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驱动下,淮安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信心和决心。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淮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内部转化,还可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一个好的就业选择。此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有利于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农民强势发展需求和动机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市场销路和有利的政策、技术保障。

  2.1.3原材料优势。淮安市是农林业大市,据统计,全市现有粮食作物33.3万hm2,经济作物10万hm2,每年生产秸秆280万t。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还能够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农业体系内部物能的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1.4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食用菌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劳动力成本高低对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淮安市地处苏北,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相比优势更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31美元,日本为1820美元,韩国为1056美元,我国台湾省为960美元,香港为750美元,而我国大陆不足100美元,农民的工值就更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外部条件系存在于食用菌生产系统外部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影响作用的关键因素。

  2.2.1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变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结构。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利,而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l世纪饮食潮流。特别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更增加了人们对“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要,食用菌被视为首选,从横向和纵向均扩大了食用菌消费群体,实现了以饮食结构的调整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另外,近几年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膳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趋向素食化。丰富多样的食用菌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潜力巨大。同时,食用菌即时食品和半成食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如以食用菌为原材料生产加工成罐头、蜜饯、酱菜、饮料、胶囊、片剂、针剂、菇耳多糖等,其生产工艺不是很复杂,但其产品在市场上却很受欢迎,为淮安市食用菌初、深加工指明了发展方向。

  2.2.2较高的市场获利空间。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实际价格相比,中国的产品市场获利空间很大。例如在日本,鲜香菇收购价可达30元/kg,中国国内收购价常常是不到10元/kg。较大的比价和获利空间,有利于吸引商家。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大盖球菇、杨树菇、灰树花、姬松茸、盖囊菇、真姬菇、白背木耳、紫木耳、鸡纵、茶薪菇、白阿魏菇、杏鲍菇等。这些品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销路好、价格高,尤其受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欢迎,例如在日本市场上,鲜杏鲍菇的售价为20美元/kg;在国际市场上,干品姬松茸的价格则卖到80美元/kg。

  2.2.3“南菇北移”。我国食用菌大部分盛产于南方省份,占85%以上。近年来,由于南菇迅猛发展,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问题,制约了南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南方的食用菌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候条件适宜的北方进行梯度转移,这给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淮安市可以充分借助外部的技术、人力资源进行资源转化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HTtP//:

  一是要积极引进培育筛选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淮安市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广一批栽培新技术。采用谷粒菌种、液体培养等先进技术,缩短菌种生产周期;搞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病、虫、杂菌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筛选出最佳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开发可供周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三是要培训科技人员。组织、聘请专家深入各菌种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培养建设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民科技人员队伍,设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解答菇农难题。四是要加强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研究。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会伴生出许多废弃料,这些废料被生产者白白抛弃,而且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污染。研究证明,以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食用菌生产的能源进入食用菌生产过程,沼液作为生产肥料,沼渣作为饲料,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物能转化。另外,菌糠可作为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转化。可以说,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4]。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淮阴区三树镇联盟村的蘑菇种植大户李德美个人投资15万元,于2003年建立“三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2座4500m2日光能大棚和6间温控菌种实验室,年产菌种60万瓶,仅此一项为每户菇农增收千元以上,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李德美于2004年与山东九华集团公司合资建立蘑菇加工厂,建成年加工1000t的蘑菇腌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蘑菇,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种植经营模式,大大解决了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15个行政村已种植蘑菇达86.67hm2,仅联盟村就有216户种植蘑菇,户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已成为淮阴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针对目前淮安市食用菌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应该加强全市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既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要瞄准发展方向,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品种)、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使其发展壮大。在培育龙头企业中,要重视发挥现有较大加工企业的作用,搞好培育和引导。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

  淮安市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护法制化。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其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物质、技术等基础条件,选定几个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中趋升、群众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菇为主,多菇并进,突出特色,进行产业化大生产。要积极推广周年化生产技术,只有实施周年化生产,才能保证市场的均衡供应,使客商有稳定的货源,才能保证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时,有条件的区域也可抓住入世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力度,开辟出一块高档食用菌特别生产区,既是生产和示范的必需,也使产业发展有了后劲,提高吞吐能力,做到旺储淡销。

  投入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和传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市场开拓等。要鼓励社会投资食用菌产业,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食用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食用菌产业投入体系,对菇农的小额信贷项目,要适当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的税收政策,对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最新食用菌生产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现场观摩会、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宣传。一要大力宣传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及淮安市的优势,明确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当前淮安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二要大力宣传食用菌发展的经济效益、前景及先进的生产模式,使农民认识到发展食用菌生产能使之走上富裕之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宣传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成果,增强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2]杨静,程乐庆.夏邑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J].种业导刊,2008(8):31-32.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果牧争利、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据调查,20*年全县栽培各类食用菌1200余万袋,产量2568吨,占全市食用菌产量的60%以上,其中白灵菇、杏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当年新发展药用菌猪苓20万窝,累计达到65万窝,天麻41万窝,当年新翻猪苓10万窝,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产量达776吨,占年计划663吨的117%,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20*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达到一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以猪苓、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两项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35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年,由于2006年食用菌市场回升,产品利润丰厚,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利用枝桠、梢头、农作物秸秆,推行“沼菌”结合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全县13个乡镇,3000余农户12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我县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控制在1000万袋以内,户均生产6000袋以内。由县药材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显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政府+科研,科研+基地,基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技术服务”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县现已成立食用菌协会10个,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西安朱雀、胡家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已建立了销售网络。

  目前,我县的食用菌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菌种生产不规范。从母种、原种到生产种的繁殖和供应呈多、乱、杂的局面,对制作菌种的资质条件、设施设备、人员培训、资质认证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权分散,政出多门,极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是品种结构单一。全县食用菌品种主要以香菇为主,珍稀食用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如双孢菇、金针菇、草菇、口蘑菇及猪苓、茯苓(药用)虽然也先后试种成功,但生产技术和效益不够成熟稳定,尚未形成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虽然积极扶持松夏、秦南两食用菌龙头企业,但刚起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缺少名牌带动,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没有知名品牌带动。据调查,9的香菇很有知名度,但没有品牌,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9气候条件独特,产菇期长,不仅弥补了我国南方香菇市场的夏菇货源不足,而且其肉厚、质优、味美、色好、价廉、无污染等特色,也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以平均每斤20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地销售到浙江庆元、山东腾洲、湖北三里岗、湖南长沙、福建古田等食用菌交易市场。经包装后出售,以每斤50元,每斤净增值30元,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五是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作为9食用菌的产地大县,至今还没有进行产地、产品的质量认证。受利益驱动,部分农户超量生产,造成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发展数量与生产质量之间矛盾突出,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

  六是产业布局不合理。通过调查了解,我县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资源薄弱区的城关、汤坪、四亩地、筒车湾等乡镇,而资源富集区的新场、江口、丰富等乡镇规模较小,丰富乡至今还是空白乡镇。

  七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大多乡镇虽都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但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对食用菌市场行情宣传不到位,菇农不知道该产业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盲目生产。

  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县发展食用菌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省未来几年食用菌发展的目标:食用菌产业要以陕南三市为重点,加快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北。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6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8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45亿元。促使该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增加产业总量,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我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降水变率大。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小气候类型,孕育出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属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9的食用菌种类繁多,据调查,有食用菌和药用价值大型线种,除了常见的木耳、香菇、天麻、猪苓、茯苓外,还有许多是至今尚无人工栽培的珍稀野生菌,如牛肝菌、羊肚菌、大口蘑、鲍鱼菇等,确保了我县食用菌发展的多样性。

  全县现有森林面积306万亩,林分畜积约2970万立方米,其中栎类资源和以阔叶为主的杂灌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因计划采伐、抚育间伐、沼菌结合,产生大量的枝桠、锯末等是发展木腐菌的理想原料,可为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稳定而充足的原料。

  9县具有耕地5余万亩,其中年种植水稻1.6万亩,玉米3.4万亩,年可产以稻草、玉米秆为主的秸秆约5万吨,除少量用作牲畜饲料,绝大部分秸秆可作栽培草腐菇的良好原料;同时还可以利用快捷的交通优势,收购调运关中平原的秸秆来发展食用菌,使其变废为宝,走绿色经济循环发展之路,保障我县食用菌生产原料的供给。

  我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县境内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差异大,境内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适宜各类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繁衍生长,只要合理安排,就可以周年生产食用菌。

  西汉高速公路的通车,使9融入西安、汉中等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快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消费市场,必将更进一步引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人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县随着农村主导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退耕还林的稳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以价格低、品质优、产量多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据世界著名食用菌权威张树庭教授介绍,人工食用菌: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滑菇等,国际贸易额为270-300亿美元;野生菌: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和块菌等,国际贸易额为30亿美元左右;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产值590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预计今年食用菌出口有可能达到13亿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预计我国食用菌的消费数量将大幅增加。据资料预测,香菇世界消费量由1996年的7.7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5万吨,增长94%;中国消费量由4.2万吨增加到12万吨,增长119%,因此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外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结合贯彻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9县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打造“秦岭富硒菇”的发展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净化菌种市场,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二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对生产规模小、品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通过市场竞争实行自然淘汰,扶优扶强,从菌种源头上提高我县食用菌的品质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产业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在稳定药用菌、猪苓、天麻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鸡腿菇、黑木耳、双孢菇、平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要以松夏、秦南两个食用菌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大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今年松夏公司在城关镇寨沟村建立一个10亩的黑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以秸杆屑为主、每袋可节省木屑2/3)。秦南在江口镇新庄村建立一个10亩的平菇生产示范基地、车站和仿生两个菌种厂分别引进一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通过外引内联,积极扶持松夏、秦南两个食用菌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为栽培农户进行菌类栽培设施、原辅材料、优良菌种引进筛选与菌种生产,栽培技术服务与指导,产品回收与加工等,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提高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食用菌的生产、流通、加工、出口等经营活动,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食用菌产业效益。

  要树立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9富硒区的普查和申报认定工作;二要精心策划秦岭富硒菇的包装,提高卖点,要借用省、市各种文化节、展销会和组织推介会进行宣传促销,从而提升“秦岭富硒菇”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要以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为载体,建立9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立足我县的区位、生态优势,以陕南为重点,向关中、陕北辐射,通过努力,力争把948万吨(鲜菇)食用菌的60%在9交易,实现产值14亿元,税收560万元,管理费200余万元;年销售香菇(干品)3000吨,实现产值2.4亿元。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后,农户每斤多卖2元钱,菇农人均增收10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200万元,可带动上万人就业,真正实现产业兴县的目标。

  要本着“青山常在,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全县年发展袋料食用菌规模控制在1000万袋以内,户均不超过5000袋。要大力推行栽培新技术,优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减少林木资源消耗。一是要强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袋料栽培。逐步利用林木枝、丫、梢、头和农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减少林木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行沼菌结合,减少林木资源消耗。据测算,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大约400立方,可为农户节省木柴2500公斤以上,经过三年努力,我县到2010年有沼气池7000余口,全县50%的农户使用上了沼气,则每年可节省木柴约1750万吨,可发展袋料食用菌400余万袋;三是结合退耕还林的实施,大力培植速生林资源。要按照“发展5000袋,培植1亩速生林”的原则,加大后备资源的培备,实现永续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珍稀食用菌,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我县山大人稀,山林中有大量生长的黄丝菌、刷把菌、包谷菌等野生菌类,可逐步进行人工栽培。要不断扩大百灵菇、双孢菇和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的发展规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优、珍、精”上做文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县的食用菌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求量的同时,还要注重品质。应结合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组织菇农进行规范化操作,提升食用菌生产和质量水平,积极争取全国无公害食用菌一体化认证,加快实用科技的转化和应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种菇效益。另外,根据我县海拔差异、气候特征、科技布局、区域生产,建立以平河梁为界限的三个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是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反季节夏菇生产基地;三是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架栽黑木耳生产基地。同时,根据《9省秦岭生态资源保护条例》在县境内三个区域不得从事食用菌生产,一是生态旅游开发区、封山育林区、自然保护区和集镇周边区;二是山脊线米以内和西汉高速公路、210国道沿线两侧直观坡面区;三是在陡坡、岩石、裸露等生态环境脆弱区。

  我县海拔高,年平均气温3.5℃,7--8月份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下,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中、低温型食用菌的生长,特别是夏季,南方及周边地区没有中低温型食用菌生长的适宜温度(15℃左右),而我县大部分地区独具这一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将气候劣势转化为反季节优势。食用菌生产的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杆和畜粪,生产过程有节水、省地的行业特点,因此,发展食用菌是探索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农业规避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变废为宝的重要方式。在二阴山区、多灾地区和牛羊集中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不断开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遵循“四大战略、四大品牌、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宜菌则菌、宜菜则菜、宜畜则畜、宜果则果”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核心,以基地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基地,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双孢菇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7000万元,其它品种稳定在800万袋左右,产值3000万元左右,全县食用菌产值达到1亿元。以双孢菇种植为主,特色食用菌开发为辅,全县建成6个双孢菇栽培生产示范基地,建成食用菌研发中心及良种繁育中心,培育1个龙头加工企业,初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和农牧民投入能力,结合市场需求,今后五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品种定位是:大力发展双孢菇,适度发展金针菇、白灵菇等特色食用菌,稳定发展平菇。

  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菌则菌”的原则,食用菌主产区主要是二阴山区和海拔较高、没有更好产业条件的区域,形成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产业板块,促进山、川、林区产业均衡,畜、菌、菜、果协调发展。双孢菇的发展以赛什斯、安远、哈溪、朵什、西大滩、炭山岭6个乡镇为重点,打柴沟、松山、石门、华藏寺等四个乡镇的浅山二阴区为补充,辐射其它乡镇的宜菌区域共同发展;华藏寺镇邻城郊的几个村适度发展平菇;抓喜秀龙、安远、打柴沟、石门等四乡镇适量发展金针菇、白灵菇等品种。

  (一)加强组织领导。食用菌产业在县特色农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科技、农业等部门要负责搞好科技研发、技术指导和培训,财政、农牧、科技等部门要严格考核验收,做好政策兑现。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各自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考核乡镇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技术服务。加强科研单位和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大力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新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能人和大户为主,组建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搞好服务,对外协调产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到户,推广先进适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强化食用菌产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以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分期分批培训菌种生产人员、科技服务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以户带村,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受原材料、市场、价格、劳动力等因素制约,我县食用菌产业面临生产规模萎缩、产品开发滞后、发展缺乏后劲等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食用菌产业的稳定发展事关全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产区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因此,各有关镇乡、部门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确保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产业增效、菇农增收这一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变、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转变、由分散栽培模式向设施栽培模式转变,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目标任务:通过三年的努力,达到年种植食用菌3500万袋,争取4000万袋,产值1亿元以上;引进试种新品种3个以上;鼓励发展建立集中连片标准化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出口鲜菇6000吨,出口额超亿元。

  (1)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安文区域重点发展花菇、杏鲍菇,玉山区域发展秋冬菇,盘山区域及墨林、窈川、双溪等乡镇发展高温菇、杏鲍菇。引进推广808、庆科20、939等香菇优新品种,提高香菇抗逆性和产量质量。大力推广杏鲍菇等珍稀品种,争取年生产规模达1200万袋以上。

  (2)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要加快名、优、新、特品种的引进、选育、驯化、贮备和推广工作。二要加速推广食用菌高优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栽培,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三要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注重研究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从源头上控制农药残留超标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四要努力拓宽食用菌的开发应用领域,特别是要通过开发具有保健功能和药用效果的产品,引导食用菌产品向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五要推广废料循环再利用技术,利用杏鲍菇废料种植高温菇,变废为宝,提高种菇效益。

  (3)强化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一要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普及标准化生产知识,使标准化生产成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二要鼓励企业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发展。三要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重点强化对原辅材料、消毒药品、土壤、水等物品的监测,并积极引导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搞好原辅材料与产品自检。四要进一步完善食用菌标准体系建设,在原已建立的产品标准与标准综合体的基础上,修订栽培技术规范,努力做到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五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用菌产品,全面提升食用菌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

  (4)培育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食用菌生产与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要积极引导菇农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

  (5)规范菌种管理,保障产业健康发展。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菌种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严格按《菌种管理条例》,切实抓好食用菌菌种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菌种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严格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菌种监督抽查制度,做好出菇试验,确保菌种质量。

  (6)疏通流通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要加强国内外食用菌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反馈工作。要充分发挥现有的食用菌集散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供优质服务,加快食用菌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步伐,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培育峰牌食用菌中心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发挥品牌效应,全方位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生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产业主管部门要明确分工,配齐力量,各司其职,做好生产的协调、规划,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菌种、原材料质量监管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工作。此外,还要加强食用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待遇与所在乡镇的食用菌种植数量和效益相挂钩。各镇(乡)政府要一如既往地将食用菌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抓紧抓好,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产业规模的稳定。

  (1)鼓励发展杏鲍菇等珍稀品种,实行栽培种补贴。对菌种生产单位给予每袋0.50元的补助。

  (2)扶持食用菌生产大户。对年种植食用菌规模达5万袋以上的,经验收每户补助2000元。

  (3)鼓励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经农业部门统一安排,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试种的,每袋给予0.40元补助。

  (4)新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万袋以上的,对基地棚架实施主体给予每袋0.08元的补助(已经上级项目补助的不再补助)。

  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领导。

  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宣传单、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舆论宣传,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共推送食用菌产业信息5条,组织群众到宁晋、老官寨参观32人次。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全县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蔬菜、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的高效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重要性日益提高。我县蔬菜、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特色优势突出,加快发展优质蔬菜、食用菌产业,对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力推动蔬菜、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一)总体思路:稳粮、调棉、扩菜。在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田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蔬菜、食用菌区域布局,调大规模;做好标准化生产,调优品质;做好宣传推介,调强品牌;发展产业化经营,调高效益。

  蔬菜生产:2010年,全县新增蔬菜面积3.75万亩,其中温室蔬菜4000亩,露地蔬菜3.35万亩(棉薯间作2.5万亩)。力争到2015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3万亩、拱棚菜1.5万亩、露地蔬菜15.5万亩。

  食用菌生产:2010年,全县新增食用菌种植面积20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争创全国食用菌大县。

  (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各乡镇街每年分别建设一个2万平方米以上的食用菌小区(包括集约化发酵场1处)或建立占地100亩以上的标准棚(120米×10米)温室蔬菜核心区。其中,食用菌核心区李家户乡每年建立一个栽培面积1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栽培区;蔬菜大棚核心区郝王庄镇每年建立占地200亩的标准棚(120米×10米)温室蔬菜核心区。露地蔬菜重点发展辣椒或棉薯间作,各乡镇街每年建设一个成方连片300亩以上棉薯间作或辣椒生产核心区。各乡镇街要按照要求做好规划设计,切实做到成方连片,集中布局。到2015年,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要达到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二)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控害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严格质量监管,所有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和园区,均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产品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抓好“三品”认证,突出“有机”,主攻“绿色”,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

  (三)抓好宣传推介,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参加“市级名牌蔬菜”评选等活动,引导各产地积极开展品牌推介、产品展销,努力把传统品种、特色品牌做强,把优势品种、主导品牌叫响,促进蔬菜种植集约化、设施化、品牌化发展。

  (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升效益。培大培强龙头企业和市场,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强经合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协调市场、企业与基地菜农利益的长效机制。着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紧密型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强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完善冷藏、精包装、市场检测等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管理,促进公平交易,加强检测监督。引导龙头企业和经合组织打造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蔬菜的优质优价,创造更高的综合效益。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抓好工作落实。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乡镇街要按照意见要求,高点定位,适当超前,科学制定与总体工作要求相吻合、符合乡镇实际的蔬菜发展规划,规划要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步骤分明、操作性强、责任到人。

  (三)深入宣传发动。各乡镇街、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动员发动,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抓好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努力使调整结构、发展蔬菜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搞好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政策的研究,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出台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为结构调整做好基础工作。

  *镇地处高亢山区,土瘠地薄,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多年来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特别是要实现富民目标,就必须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发展食用菌对土地要求不高,市场前景广,投入产出比高,能够明显改变我镇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镇按照“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帮助群众销,促进群众富”的思路,抓好试点,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形成了争相发展食用菌的良好氛围。一是鼓励干部带头试点。通过召开动员会、走出去看、坐下来比等方式,发动11个村支部书记带头种植食用菌。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员,从建设菇棚、采购原料、生产指导到组织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使试种户当年全部收回投资,第二年每棚赢利3万元左右,在全镇引起强烈反响。二是吸引大户自愿试点。镇财政拿出100余万元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各村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建设食用菌菇棚,并从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扶持,目前全镇示范种植户已达100余户,成为发展食用菌的生力军。三是招引龙头规模试点。突出抓好农业招商,20*年成功引进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引导企业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景观基地、精品基地,一期建设菇棚360余栋,栽培面积30余万平方米,带动了整个产业快速壮大。

  *镇食用菌产业园采取政府扶持、利益引导、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政府扶持:新建标准菇棚政府每棚补助5000元,镇政府负责水、电、路三通,协调贷款2万元;利益引导:通过对群众算利益账,种植粮食作物亩均年收益600元,每棚食用菌年均收益2万元,种植食用菌的收益是种植粮食作物的30倍,通过对比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制种公司负责制种,食用菌协会负责营销,基地负责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种植户对这种运作方式十分满意,有力推进了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强化科技服务,镇政府专门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两名班子成员专职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农经中心工作人员全部入园办公,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员,各村分别选拔一名人员学习栽培技术,全程指导菇农生产。

  *镇食用菌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采取科学规划、预留空间、分期开发的原则分步实施。20*年一期投资3000万元,开发面积300亩,建设标准菇棚300栋,今年,通过统一土地流转,科学规划,沿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引龙河两岸,食用菌二期、三期工程快速推进,新扩食用菌种植面积350亩,新建菇棚350栋。同时加大园区配套建设,投资200余万元,高标准修建园区道路,极大提高了食用菌产业园的承载能力。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转变生产方式,依靠科技投入,打造产品品牌,将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的特色环保产业、优势绿色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民致富产业。

  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以发展袋料香菇、木耳为主,适度发展草腐菇、珍稀菇等其他菌类,以适应多样化需要和市场需求。2008年全县袋栽食用菌稳定发展到2500万袋;年发展到3500万袋;年以后稳定发展袋料香菇5000万袋左右,实现收入3亿元,人平食用菌增收1000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叶丛同志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国明同志,县人大副主任闫东文同志,县政协副主席黄劲军同志,县长助理、农办主任陈永高同志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及县农业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林业局、能源办、工商局、质监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供销社、扶贫办、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县农业局长向顺文兼任办公室主任,孟晓鸣任副主任,固定4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成立乡镇食用菌服务站,每个乡镇固定2名专业技术人员专抓,配套增加“以钱养事”经费,形成上下对口、体制理顺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健全扶持政策。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以农民和企业自筹投入为主,争取政策扶持投入为辅,招商引资补充,多种渠道融资。从年起,县财政每年为食用菌办公室安排8万元工作经费,农业等部门每年争取5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保证农户生产投入需要。对于整村推进扶贫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县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办每村每年扶持不少于2万元,对口扶贫单位也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发改、扶贫、金融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依托保康县大山合绿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统一规范栽培工艺模式,在对老菇区进行有机改造外,对新菇区实行“联户农庄式”标准化生产,即以5—10户为生产单位,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原材料、统一菌棒制作、统一引种、统一打药),分户管理,实现菌棒制作、产品加工机械化。对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保护价回收。2008年力争每个乡镇发展“联户农庄式”标准化生产示范规模达到50万袋以上。二是加强食用菌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工作,对所有菇农进行技术培训、咨询和宣传。要求在菌棒制作、灭菌消毒、接种、养菌管理、出菇管理、产品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使菇农接受培训率达到100%。三是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科技队伍建设。县食用菌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开展对乡镇技术骨干及村级技术员的培训,保证每一个乡镇有2名专职技术骨干,每一个有食用菌生产的村,有1名熟练的技术员。

  (四)强化菌种及原辅料市场管理。大力宣传贯彻实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面清理整顿县内菌种生产厂家,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菌种生产人员进行资质管理,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加大对进入流通领域菌种的质量检测,确保菌种质量安全。菌种经营者引进销售菌种必须先示范后推广,及时向购买者提供菌种的品种特性说明、栽培要点及相关咨询服务,并对菌种质量负责,同时与菌种购买使用单位(农户)签订菌种购销合同,通过合同约定菌种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责任,建立履约保障机制,确保栽培者的生产利益不因菌种质量和技术指导失误造成大的损失。工商、质监和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食用菌菌种和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的质量监测管理,严禁违法生产、加工、经营等行为,严厉打击中介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五)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产业发展。发展食用菌生产必须保持林木消耗量小于自然生长量的原则,砍伐现有栎木林与发展袋栽专用林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年生产总规模控制在5000万袋左右。一是林业部门在保证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严格林业资源管理,实行计划砍伐。鼓励农户分户利用资源,联户统一发展,控制单户发展规模。原则上凡是没有参加统一培训的农户,不允许无序砍伐林木资源生产食用菌。二是自年始,香菇、木耳生产主要转变为袋料生产,加大草腐菌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力争滑菇、平菇、双孢菇等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三是在现有产业规模下,大力推广以煤代柴烤烟、炒茶和菌棒燃烧利用,普及沼气池,逐步减少农户生活用柴,确保各项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户自我保护、持续发展的意识,制定乡规民约,禁止成片伐林,确保森林资源长大于消。

  一、充分认识加快林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义食用菌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循环产业,既可以在大田栽培,也可以在林间树下种植,不受土地资源限制,是一项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食药两用的特性,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现代需求。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制品的市场销量逐年增加,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市林地面积达到62万多亩,适合栽培食用菌的林地面积超过20万亩。因此,大力发展林地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解决林地闲置空间,提高林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为重点,积极培育市场、创建产业品牌,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林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注重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规划、宏观政策制定、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地食用菌产业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根据区位、资源等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区域集中,规模发展。

  3.坚持适应市场、促进增收的原则。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年,建成两个林地食用菌产业区:一是以柴沟镇为主,辐射井沟镇、密水街道,各发展500亩;二是以大牟家镇为主,辐射醴泉街道、姜庄镇、阚家镇、咸家工业区,各发展500亩。产业区之外,夏庄镇、朝阳街道、柏城镇各发展400亩,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发展200亩,经济开发区发展100亩。

  (一)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市级示范基地1处,镇级示范基地每个镇(街区)2处。市镇两级要建立菌种站,引进良种,繁育推广,示范带动全市林地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搞好科学发展规划。根据各镇(街区)经济发展基础、传统种植习惯等因素,本着集中经营、成方连片、便于管理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林地食用菌发展规划。要推行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膨胀生产总量。

  (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惠德、保益、泰华等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指导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林地食用菌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要组织好菌包的生产发放,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让利于农户,实现共赢目标。

  (四)强化科技服务指导。一是搞好技术培训。每年秋冬农闲季节,市林业局牵头组织举办一次由镇(街区)农业技术员、林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带头户参加的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解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加有效地指导林地食用菌种植户的生产,提高食用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各镇(街区)要针对林地食用菌生产需求不定期举办现场培训。二是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林地食用菌种植户在菌种、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三是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严抓标准化生产。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食用菌标准化技术规程》操作,在原料选择、合理配方、灭菌接种、储存发酵、出耳管理、采收晾晒等各个环节严格操作,科学管理,增加产量,提升品质。

  (一)成立领导组织。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农工办、林业局、农业局、财政局、农信社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加快林地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林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林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与协调工作。各镇(街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由一名分管同志专门负责,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要安排一名技术人员,具体负责技术指导。

  (二)强化政策支持。一是财政补贴。市财政对面积在2亩以上的林地食用菌种植户,按每袋0.2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各镇(街区)要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林地食用菌种植户进行相应的配套补助。二是专项贷款。林地食用菌生产相对于其他农业生产,一次性投入较大,银信部门要为种植户提供政策性低息或贴息贷款。三是商业保险。林地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较大,农业、保险等部门要通过组织生产业户投保,最大限度地规避生产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保护林地食用菌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全区生产平菇约500多万袋,年产量750万公斤,年产值2250万元;生产双孢菇40万平方米,年产量400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生产香菇8万袋。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30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按50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6000-8000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1、资金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08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5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0.75亿元,沿山冷凉灌区14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300元。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欧陆注册_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